送仲子弟用同之韵

凄然鸿雁影,晚岁索衣裘。
惜别湘江夜,归程楚甸秋。
极知违定省,不敢更淹留。
明月分携处,无言只是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孝祥的《送仲子弟用同之韵》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重逢的情感。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和政治家。他的文学创作和诗歌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地位,其诗词风格宏伟豪放,语言清新自然。

  2. 诗句解析

  • 凄然鸿雁影:描绘了离别时天空中鸿雁的影子,象征着离别的凄凉和深远。
  • 晚岁索衣裘: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艰辛,同时也反映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惜别湘江夜:湘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与离别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惜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 归程楚甸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们思念家乡的时候,这里的“归程”既指回家的路,也隐喻着人生的旅途和归宿。
  1. 情感表达
  • 极知违定省:表达了虽然知道应该遵守家庭规矩,但因为某种原因不能留下来陪伴家人,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人感到无奈和伤感。
  • 不敢更淹留:不敢继续逗留,可能是因为有重要的使命或责任需要他去完成。
  • 明月分携处:明月常常在夜晚出现,象征着清冷和孤独,而“分携处”则暗示了离别时的不舍和惆怅。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邃: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离别的悲伤和对友情的珍视。
  • 语言优美:张孝祥的语言简洁明快,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具画面感又富有诗意。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个人命运的抉择。张孝祥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这首诗,既反映了他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情境。
  1. 文化影响
  • 《送仲子弟用同之韵》作为张孝祥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为后来的读者提供了了解宋代文化的窗口。

《送仲子弟用同之韵》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张孝祥的个人风格和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的宝贵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