唁菊

中秋是处已扬芳,篱下朝来欲破黄。
赖得雨荒兼早没,却能应候作重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唁菊》是宋代张嵲的一首诗词,通过对菊花和秋雨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哀悼以及对中秋节的怀念之情。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张嵲(1092-1148),字巨山,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官至户部尚书,谥文简。他的诗词以清新、淡雅著称,尤以描写自然风景见长,深受后世赞誉。
  2. 诗作原文:中秋已过,我来到篱笆下观赏黄色的菊花。菊花已经凋谢殆尽,只剩下零落的花瓣。 幸好及时下了一场荒凉的秋雨,使菊花早早地凋谢,以应和中秋节的重阳之意。
  3. 诗意与赏析:张嵲的《唁菊》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图画,菊花在中秋过后凋零的景象,不仅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更迭,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同时,通过描述秋雨的到来,使得菊花提前告别了秋天,这种景象与重阳节的寓意相契合,即在秋季结束之际迎接重阳佳节的到来。此诗还透露出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敏感以及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无奈。

《唁菊》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人生感悟的诗作,也是宋代文学中对菊花这一象征物运用得极为巧妙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词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气和菊花文化,以及文人对于自然景物的独特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