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向履方吏部提刑浙西

君曾仗使节,惠浃东吴民。
岂无贤大夫,平反孰与君。
省户昔郎潜,渴见老成人。
赐还席未暖,被遣日已新。
疮痍要抚摩,秋荼伤吾仁。
掾吏熟官长,定不专惠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向履方吏部提刑浙西》是一首宋代张扩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对向履方的深厚情谊和对其即将离任的不舍。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1. 诗歌原文与释义
  • 诗句解读:《送向履方吏部提刑浙西》中,首句“君曾仗使节”,意指向履方曾经担任过使节的角色,这可能意味着他在外交或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 后续诗句解析:“岂无贤大夫,平反孰与君。”这句表明在国家需要贤能官员的时候,没有比向履方更适合的人选。这反映了诗人对向履方能力的高度评价,认为他能够在国家面临困难时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 结句感慨:“省户昔郎潜,渴见老成人。”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向履方即将离开的遗憾。这里的“省户”可能指的是地方官府,而“郎潜”则是一种官位状态,暗示着向履方在官场中的崇高地位。诗人渴望见到像向履方这样经验丰富的长者,以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 整体意境: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向履方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离别,更是对一个杰出人物的告别和对未来的期望。
  1. 历史背景
  • 宋初社会状况:宋代初期,社会相对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税收不公、贪污腐败等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需要有能力的官员来治理国家,解决这些问题。
  • 向履方的政治生涯:向履方作为一位使节官员,可能在宋朝时期多次出使,为国家带来了和平与交流的机会,也体现了宋朝对外开放的态度和对外交的重视。
  1. 文化影响
  • 文学作品的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的怀念,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记忆。它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
  • 文学鉴赏: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读者可以体会到宋代文人对于友情、忠诚和国家责任的深刻思考,以及他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坚定立场和高尚情操。

《送向履方吏部提刑浙西》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展示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精神风貌。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研究宋代文化和诗歌艺术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