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辰长老

同流谁往还,终日掩柴关。
壁观少林寺,门风先洞山。
道场随处是,心地本来闲。
指我常河水,都忘鬓发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贻辰长老》是北宋诗人张方平创作的五言律诗。张方平,字安道,号乐全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官员。《贻辰长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张方平深厚的文学造诣,也蕴含着他对人生、修行以及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张方平在诗中表达了与世隔绝、远离尘嚣的愿望,这种向往表明了他对于精神生活的高度追求。他通过“壁观少林寺,门风先洞山”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禅宗文化的尊崇与向往,同时也隐喻了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张方平在诗中还描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如“终日掩柴关”和“随处是道场”等句,透露出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反映了他在政治风波中保持清静的心态,同时也展示了他对道教和佛教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张方平在诗中还表现了他的哲学观念,即“心地本来閒”。他认为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是最重要的,这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士大夫追求功名利禄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观念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体现了他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哲学。

《贻辰长老》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张方平个人生活态度和社会理想的体现。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