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过小孤山

沃野迥千里,岿然突孤标。
崖分势亦裂,江静影频摇。
栖鹘巢何险,盘柯冻不凋。
吾行足观览,未觉客程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五日过小孤山》是宋朝文学家张栻创作的五言律诗。下面将更深入地分析这首诗的内容与背景:

  1. 作品原文
    沃野迥千里,岿然突孤标。
    崖分势亦裂,江静影频摇。
    栖鹘巢何险,盘柯冻不凋。
    吾行足观览,未觉客程遥。

  2.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当时张栻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和文学家,官至右文殿修撰。他在湖南衡阳任职期间,对自然景观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观察,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描绘他对小孤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 内容解析

  • 沃野迥千里,岿然突孤标。 这句诗描述的是小孤山辽阔的沃野景象和其孤独高耸的特点。诗人通过“岿然”这个词强调了小孤山的雄伟壮观。
  • 崖分势亦裂,江静影频摇。 诗句中描绘的是小孤山的地形特征和江水流动带来的光影效果。这里的“崖分势亦裂”形象地展示了小孤山地势的多变性和自然景观的壮美。
  • 栖鹘巢何险,盘柯冻不凋。 此句表达了小孤山上生物的生存状态,尤其是栖息在悬崖上的鹘鸟和盘曲生长的树木都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 吾行足观览,未觉客程遥。 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游览心情,没有感觉到旅途的遥远,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旅行的轻松态度。

张栻的《十五日过小孤山》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自然景观赞美的诗歌,也是一首反映作者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宋代诗歌的风格,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