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归来识旧庐,相门曾对水云居。
家声自可威戎虏,吏最何劳课簿书。
好扈六飞还魏阙,却麾单骑复姚墟。
莫欺霜鬓将军老,矍铄犹能一揽裾。
寄曾公衮用子苍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曾公衮用子苍韵》是宋代诗人张纲的作品。张纲,这位宋代的文人通过其作品《寄曾公衮用子苍韵》,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反映了作者对往昔荣光的回忆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寄曾公衮用子苍韵》作为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化再现,展现了作者对于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及对其消逝的哀叹。诗中“五马归来识旧庐,相门曾对水云居”描绘了一位昔日显赫的官员,在历经沧桑后回到故乡的情景。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个人的荣耀与现实的落差,也体现了历史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
在探讨文学作品时,人们往往会从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两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张纲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家声自可威戎虏,吏最何劳课簿书”,这不仅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成就的自豪,同时也流露出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无奈。这些深刻的情感和哲理的表达,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抒情诗作,更蕴含了深邃的历史和文化意蕴。
在情感的层面,《寄曾公衮用子苍韵》同样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通过对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的描写,诗人间接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对历史变迁的感叹。特别是诗中的“莫欺霜鬓将军老,矍铄犹能一揽裾”,更是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悲欢、关注民族前途的宏大情怀。
《寄曾公衮用子苍韵》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广泛的社会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文学的力量及其在传承文化、反映时代、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