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钱巽叔用子苍韵

底事承明厌直庐,孤城天远寄幽居。
根尘已悟三乘祖,香火聊看八会书。
是处风烟供翰墨,何妨杖履入村墟。
皇文近日收遗老,妙手终烦补帝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谢钱巽叔用子苍韵》是宋代诗人张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以及其背景、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
  • 张纲,字彦正,一作彦政,晚号华阳老人。他是宋代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入太学,三中首选,徽宗政和四年以上舍及第,特授太学官。他后来还担任过校书郎、论事与蔡京不合被排挤出朝廷等职,并因政治原因退位。尽管政治生涯起伏不定,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不容忽视。张纲的作品多有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的特点。
  1. 诗句原文
    底事承明厌直庐,孤城天远寄幽居。
    根尘已悟三乘祖,香火聊看八会书。
    是处风烟供翰墨,何妨杖履入村墟。
    皇文近日收遗老,妙手终烦补帝裾。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谢钱巽叔用子苍韵》以“底事”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这种厌倦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和内心的觉悟。
  • 自然描写:诗人通过描绘“孤城天远”的景象,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还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宗教寓意:诗中的“香火聊看八会书”可能暗示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兴趣或信仰。这反映了宋代文人在精神层面上追求超脱世俗的心态。
  • 人文关怀:整首诗流露出的是对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关注,诗人在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不满的同时,也不忘对普通民众的生活表示关切。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张纲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北宋末年的政治腐败和文化压抑使得许多文人选择隐居山林或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张纲也不例外,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个人理想的坚持。
  • 时代背景:宋代文化较为繁荣,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创作。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张纲的诗歌创作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传统道德、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用典巧妙:张纲的诗歌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象征,如“三乘祖”、“八会书”等,这些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的用典技巧。
  • 语言优美: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通过对仗工整、平仄相间的韵律运用,使得整首诗显得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张纲的《谢钱巽叔用子苍韵》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七言律诗,更是一幅描绘理想人生画卷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艺术成就,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