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日有感

前年至日在何处,寒事萧萧客许昌。
乞火夜温行客酒,披裘晓冒五更霜。
暮投阳翟荒凉驿,正见人家灯火光。
饥马卧嘶毛瑟缩,羸童晓对色苍茫。
二年旅宦孤村僻,东望归心洛水长。
佳节几逢长索寞,我生何事苦凄凉。
更无宾客青山满,只有风霜老树苍。
昭代宁须厌留滞,冯公白首任为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日有感》是宋朝诗人张耒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至日(即冬至)时节的所见所感。以下将详细介绍作品内容、背景、艺术特色和影响:

  1. 作者生平
  • 张耒简介:张耒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张耒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中不乏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与反思。
  • 诗歌创作:张耒的诗歌创作广泛,涉及题材多样,包括山水田园、抒情咏物等。其中,《至日有感》是他在宋哲宗时期所作的诗,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原文:前年至日在何处,寒事萧萧客许昌。乞火夜温行客酒,披裘晓冒五更霜。暮投阳翟荒凉驿,正见人家灯火光。饥马卧嘶毛瑟缩,羸童晓对色苍茫。二年旅宦孤村僻,东望归心洛水长。佳节几逢长索寞,我生何事苦凄凉。更无宾客青山满,只有风霜老树苍。昭代宁须厌留滞,冯公白首任为郎。
  • 诗意解析:《至日有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至时节的寒冷与孤独,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寂寞与思乡之情。诗中“佳节几逢长索寞,我生何事苦凄凉”表达了诗人对节日氛围的冷清和自己生活状态的无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语言朴实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人文情怀。
  1. 背景知识
  • 宋朝历史: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文化和经济均有显著发展。然而,宋朝也面临着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
  • 张耒的社会背景:张耒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斗争激烈,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其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张耒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至日有感》中,“寒事”、“寒风”等意象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冬日氛围,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冷清。
  • 语言风格:张耒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善于用词造句,使诗歌既有画面感也有哲理性。在《至日有感》中,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既易于理解,又不失深度和美感。
  1. 影响评价
  • 文学价值: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耒的《至日有感》不仅是其个人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体现了宋代诗词的艺术成就和审美追求。
  • 后世影响:张耒的作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作家都曾受到他诗歌的影响,从中汲取灵感和养分,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张耒的《至日有感》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丰富内涵的诗篇,更是宋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人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也能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和精神内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