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长安兴废地

忆昔开元全盛日,汉苑隋宫已黍离。
覆辙由来皆在说,今人还起古人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长安兴废地》是宋代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历史感悟,展现了唐朝的盛世与衰败,以及后人对于历史的回顾和感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咏长安兴废地》的作者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是宋代的一名诗人。他与陈师道有姐弟之谊,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中进士,后历任秘书阁校理、监察御史等职。然而,在环庆前线因作诗讥讽军事失败而被贬至郴州。他在哲宗朝为吏部侍郎,又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商州。尽管历经坎坷,张舜民的作品仍流传下来,成为后世文人学士学习和借鉴的经典。

  2. 诗歌原文:《咏长安兴废地》全诗如下:

忆昔开元全盛日,  
汉苑隋宫已黍离。  
覆辙由来皆在说,  
今人还起古人悲。  
  1. 诗意解析:首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回忆起了唐朝开元年间的辉煌盛世。这一时期,国家的经济实力强盛,文化艺术高度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次句“汉苑隋宫已黍离”,描绘了汉唐两代的宫殿遗址上长满了庄稼,昔日繁华的宫殿如今只剩下了一片荒芜。这里的“黍离”原指周朝灭亡后,西周的大夫目睹国破家亡而作的哀歌,此处用以象征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以及对现实衰败的感慨。

第三句“覆辙由来皆在说”,指出历史上的覆辙都是前人已经讲述过的教训。这里的“覆辙”指的是历史中的失败和错误,而“皆在说”则表达了这些教训已被广泛记载且被反复提及。

最后一句“今人还起古人悲”,意味着今天的人们仍然从这些历史教训中感受到悲伤和悲哀。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兴衰更迭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尊重和反思。

  1. 写作背景:张舜民的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舜民通过回顾历史,感叹世事无常,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呼吁人们要珍惜和平稳定的时代,不要重蹈覆辙。

《咏长安兴废地》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忆,一个时代的缩影。它通过对唐朝盛世与衰败的生动描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期待。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且至今依然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