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二首 其二

古人急于仕,每择分所安。
愿为赵魏老,不作滕薛官。
今人不量力,临老当繁难。
少见咏淇澳,甚多歌伐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阳二首·其二》是北宋诗人张舜民的作品,通过对比“古人”与“今人”,表达了对古代贤能之士的怀念以及对当今社会官位选择的不满。以下是关于张舜民的介绍:

  1. 作者生平
  • 时代背景:张舜民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相对清明、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 个人经历:张舜民在知同州期间创作了这首诗。同州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他的政治中心之一。
  1. 诗歌原文:《山阳二首·其二》
    古人急于仕,每择分所安。
    愿为赵魏老,不作滕薛官。
    今人不量力,临老当繁难。
    少见咏淇澳,甚多歌伐檀。

  2.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此诗通过对古今人才选拔的对比,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的赞美和对时弊的批评。张舜民用“古人”与“今人”的对比手法,揭示了当代官员在权力面前往往忽略能力而追求官职的现象。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通过古代贤臣和现代官员的不同命运,反映出官场的现实。同时,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张舜民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其诗作的评价颇高。《全宋诗》收录了他的许多作品,显示了他在宋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山阳二首·其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它不仅是对当时官场现状的一种批判,也是对古代贤能之人的怀念和崇敬。通过对古代与现代人物命运的对比,张舜民展示了他对理想官员的期望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