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三首 其三

一旬连夜雨,人物困泥中。
竹树侵书暗,横流趁路通。
灶烟薪更湿,檐溜耳难聪。
润逼衣襟重,何时日照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久雨三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曹勋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
    一旬连夜雨,人物困泥中。
    竹树侵书暗,横流趁路通。
    竈烟薪更湿,檐溜耳难聪。
    润逼衣襟重,何时日照东。

  2. 诗歌内容解析

  • 描述天气状况:诗的前两句“一旬连夜雨,人物困泥中”描绘了持续的大雨使得人们生活困难,无法正常进行日常活动。
  • 环境影响:接下来的“竹树侵书暗,横流趁路通”通过对比展现了雨后环境的阴暗和泥泞,进一步加深了雨势带来的不便与压抑感。
  • 日常生活描写:第三、四句“竈烟薪更湿,檐溜耳难聪”则具体到家庭生活的细节,如厨房里的灶火因雨水而变得潮湿,连声音也变得难以辨识,这反映了连绵细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困扰。
  • 心理情感描写:“润逼衣襟重,何时日照东”表达了诗人在连续阴雨天气下的郁闷和无奈,同时暗示了期盼天气好转的心情。
  1. 艺术手法赏析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如“竹树”、“竈烟”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阴郁、潮湿的雨天场景。
  • 对比手法:通过对雨前与雨后环境的对比,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 象征意义: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还隐含着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1. 文化背景与寓意
  • 历史背景:《久雨三首·其三》作于宋代,这一时期的诗人经常将个人遭遇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 文学价值: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秋雨叹三首》组诗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久雨三首·其三》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自然现象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深意、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