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五首 其四

君去霏霏雪满衣,思君杨柳正依依。
新来又得征人信,君去交河尚未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折杨柳五首 其四》(又称《折杨柳歌辞》),是一首北朝时期的民歌,属于《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类别。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广东顺德县龙山乡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以诗歌创作著称,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2. 作品原文
    河北望河南,杨柳郁森森。
    蕃汉虽二域,春风无两心。

  3. 作品鉴赏

  • 意境深远:《折杨柳五首 其四》通过对杨柳的形象刻画,传达了一种深深的离别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河北望河南”描绘了征人在远方望着故乡的场景,而“杨柳郁森森”则形象地表现了杨柳的茂盛,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和离别的季节。
  • 象征意义:杨柳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离别与思念。诗中的杨柳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春天,也隐喻了人间的情感。通过杨柳的形象,诗人表达了无论距离多远,春天总会到来,但人们心中的那份思念却不会消失。
  • 情感表达:“蕃汉虽二域,春风无两心。”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即使身处不同地域的人,他们的心依然相连。春风虽然来自不同的方向,但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更是彼此之间的思念与牵挂。这种情感超越了地理的距离,成为连接两地人的桥梁。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每一个词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首诗既简洁又充满力量。
  • 意象丰富:诗中的杨柳不仅是自然景物的代表,更是情感的象征。通过描写杨柳的茂盛,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深情的笔触,传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眷恋。这种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折杨柳五首 其四》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情感的表达。它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情感价值,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