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五首 其五

去日同君过渭桥,桥边新雪未全消。
如今窗外杨花满,憔悴无心约细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折杨柳”五首的其五,题为《折杨柳歌辞》,是一组北朝时期的五言绝句。它主要表现了征人在临行前与爱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该作品出自《乐府诗集》,是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 “折杨柳歌辞”由北朝时期作者创作,内容相贯,主要是关于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
  • 彭孙遹是明末清初的学者,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他的作品多有涉及历史与文化背景的探讨。
  1. 作品原文
    摩挲五尺刀,上有龙雀环。持环问消息,作客何须还。羌儿娶汉女,不作汉儿歌。汉儿学胡语,胡儿其奈何。大泽羊千蹄,种盐五万石。秃驹不服皂,无钱底作客。斑骓戏赤岸,羌笛手中吹。可怜道上柳,送尽路旁儿。
  • 这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与哀愁,通过对兵器、牲畜等象征别离的物品的描述,加深了诗句的情感深度。
  1. 主题分析
  • 诗中充满了离愁别绪,通过描写具体的物事如刀环、羊蹄和马具等,来隐喻征人的离别之情。
  • 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生活变迁,通过战争背景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1. 艺术风格
  • 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简洁而富有力度,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精炼之美。
  • 诗中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得整首诗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 文化意义
  • 作为北朝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与情感表达方式。
  • 对于理解古代诗词中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折杨柳歌辞》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生活与人民情感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