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 其二

万木未春先玉蕊,千峰非浪亦银山。
雪融毕竟无踪迹,依旧梅花耐岁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通过描述雪后北台的景致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和情感世界。以下是对该诗的分析:

  1. 创作背景
  • 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陷入困境。在此期间,他多次来到赤壁矶北台观赏雪景,并写下了这首诗。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记载,苏轼在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来到赤壁矶北台,并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1. 诗歌内容
  • 第一首诗描绘了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内心的平静。
  • 第二首诗则继写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隐含着诗人的才华未得到充分施展的遗憾和感慨。
  1. 艺术特色
  •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它通过对雪后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有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也有深邃含蓄的哲理思考。这种风格体现了苏轼“词以道义、气韵为主,不拘泥于形式”的艺术主张。
  1. 文化价值
  • 作为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成就,也在文化和思想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世界的写照,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