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不启壁,深虑惊蛰虫。
物方全性命,如我爱吾宫。
燕居十六首 其十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居十六首其十五》是宋代彭龟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古讽今、寄慨抒怀。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的运用来表达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评。诗的前四句引入战国时期燕昭王求贤的故事,燕昭王为振兴国家,礼贤下士,请郭隗推荐人才,结果果然招揽了剧辛和邹衍等贤者。这里燕昭王的形象被赋予了理想化的明主形象。然而,诗人随后笔锋一转,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感慨:“青云士”,这里的“青云士”泛指那些飞黄腾达的达官贵人。诗人用这一成语讽刺现实,认为真正的贤才往往被埋没于世俗之中,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重用。
诗的后半部分进一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第五、六句通过“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金钱和享乐主义的嘲讽。他认为,真正的贤才不是用金钱所能买来的,而是需要像燕昭王一样,通过尊重贤才来吸引并聚集天下英才。而现实中,许多权贵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忽视了贤才的价值。第七、八句则是对时局的辛辣讽刺:“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这句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志向远大但最终无法实现抱负的人的悲叹。他感叹这些有才华的人,因为遭遇小人排挤或政治斗争失败而无法施展才华,只能空怀壮志,孤独徘徊。最后两句,“黄鹄举”既是诗人的自况,也是对当时社会的隐喻。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黄鹄,虽然拥有高远的志向,但由于现实的束缚而无法展翅飞翔。这种自况和隐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燕居十六首其十五》不仅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彭龟年借历史典故和自我反思,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以及对人才价值的重新审视。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彭龟年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以及文人的社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