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居十六首 其十六

捧檄为亲喜,拖绅岂我荣。
若谋妻与子,宁不愧何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居十六首》是宋代彭龟年创作的一组诗歌。彭龟年(1142—1206),字子寿,号止堂,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还是一位忠直的官员,曾指斥韩侂胄,并因反对庆元党争而被追官、勒停。

《燕居十六首 其十六》是彭龟年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描绘个人生活的情景与心境,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得失的超脱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身外财”的淡然看待,以及对于物质享受的淡泊,展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燕居十六首 其十六》反映了彭龟年的思想境界。诗人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传达了对于名利看淡的人生哲学。诗中的“捧檄为亲喜,拖绅岂我荣。若谋妻与子,宁不愧何平。”表明了作者追求的是内在的平和与幸福,而非外在的荣誉与地位。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尤为可贵,因为它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观。

彭龟年的诗歌语言朴实、真挚,充满了人文关怀。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诗中提到的“若谋妻与子,宁不愧何平。”这句话,既表现了诗人对家庭责任的理解,也反映出他对个人行为的自我约束和道德坚守。

从文学角度看,《燕居十六首 其十六》是彭龟年诗歌风格的集中体现。他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哲理,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不失艺术魅力。如诗中“只云逃口祸,却恐遂成偷”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既表现了逃避现实的态度,又揭示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彭龟年的高超艺术技巧。

彭龟年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文献。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特别是《燕居十六首》中的诗句,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状态,还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风貌和社会价值观。

彭龟年的《燕居十六首 其十六》不仅是他个人文学成就的展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宝贵财富。通过研究这首诗及其创作背景,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化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