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荷湖二首 其二

悲风我眼涩,酸狖我耳愁。
我颠水没马,我起雪满裘。
百里不逢人,岂有烟火投。
却倚青璧望,白雾满九州。
苍苍运乃尔,何地放我忧。
夜卧梦成魇,犹疑拔山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荷湖二首 其二》是宋代文学家曾巩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曾巩,字子固,号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官员,以诗文著称于世。在宋代,曾巩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和独到的审美眼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原文及翻译:诗的原文如下:“悲风我眼涩,酸狖我耳愁。我颠水没马,我起雪满裘。百里不逢人,岂有烟火投。却倚青璧望,白雾满九州。”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孤寂和对自然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3. 艺术特色:曾巩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情感真挚而深邃。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在《至荷湖二首 其二》中,诗人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 历史背景:曾巩的创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宋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成为了文人表达情感、抒发志向的重要手段。曾巩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5. 文学价值:《至荷湖二首 其二》作为曾巩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至荷湖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曾巩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智慧,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