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常昼掩,不必云山深。
岂敢尚孤绝,自能收寸心。
草萌被远径,鸟语变乔林。
散帙味新趣,鸣弦叹馀音。
脱粟幸可饱,一瓢方独斟。
颜从缅虽卓,非此谁为寻。
盛服缠紫艾,重印铸黄金。
信使忧惴息,讵无勤苦侵。
埃尘缁冠盖,霜露泫衣衿。
胁肩已自昔,俯首微独吟。
岂惟智所拙,曾是力难任。
为乐聊在此,焉知玉山岑?
茅亭闲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茅亭闲坐》是宋代诗人曾巩的名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茅亭闲坐》:
作者简介:曾巩(1019年7月3日—1083年5月26日),字子固,号南丰布衣,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在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地位。他的作品以散文见长,尤其是对古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品原文:荆门常昼掩,不必云山深。岂敢尚孤绝,自能收寸心。草萌被远径,鸟语变乔林。散帙味新趣,鸣弦叹余音。脱粟幸可饱,一瓢方独斟。颜从缅虽卓,非此谁为寻。盛服缠紫艾,重印铸黄金。信使忧惴息,讵无勤苦侵。埃尘缁冠盖,霜露泫衣衿。协肩已自昔,俯首微独吟。岂惟智所拙,曾是力难任。为乐聊在此,焉知玉山岑。
作品鉴赏:《茅亭闲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诗中的“荆门常昼掩”描绘了诗人经常闭门不出,远离喧嚣的场景,“脱粟幸可饱,一瓢方独斟”则反映了诗人清高的生活状态。同时,“岂敢尚孤绝,自能收寸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自我约束。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茅亭闲坐》不仅是曾巩文学成就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代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生活和道德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