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径山蕴常上人字无可以山中秋日十诗求和因次韵 其二

幽寻连日至如归,款听清谈木屑霏。
好乞一庵容一社,只消枳落与松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径山蕴常上人字无可以山中秋日十诗求和因次韵 其二》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此诗创作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的中秋之夜,时作者为严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内)知县,与友人游历天竺寺。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游径山蕴常上人字无可以山中秋日十诗求和因次韵 其二

  • 游径山:游览经过山路。
  • 蕴常上人:指一位僧人名蕴常。
  • 字无可以:即“无可”(字),意为无法或没有可以。
  • 山中秋日:在中秋时节登山。
  • 十诗:指十首诗歌。
  • 求和:请求对方作和(答)。
  • 因次韵:因此用原韵(词牌)来作诗。

第二句:“字无可以秋夜”,意味着在中秋这个特殊的时刻,无法用任何言语来形容自己的情感,因为月亮的皎洁与夜色的清冷让人难以言说内心的感受。

第三句:“谁家新燕入帘钩”,这句表达了作者看到新飞入窗的燕子而产生的联想。通常燕子被视为春天的象征,而此时正值中秋,故有“新燕”之说,暗示时间之快与人事的变迁。

第四句:“花底一声莺”,莺鸟在花丛中啼叫的情景,也反映了秋天的景色和生机。

第五句:“人间天上两悠悠”,这里的“悠悠”形容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距离,既是指人间与天堂之间的遥隔,也暗示了诗人自己身处人间却心向天堂的心境。

第六句:“我今不是多愁客。”表明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他并非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不沉溺于悲伤之中。

第七句:“月明谁共倚西楼?”这一句询问着谁能够在明亮的月光下与自己一同倚靠在西楼之上,表达了作者对于孤独感的抒发以及对陪伴的渴望。

第八句:“醉卧不知白晓”。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忘却世俗纷扰的逍遥自在。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夜晚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自身的感悟,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宇宙及自我存在状态的思考和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