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其三

这身儿、从来业障。
一生空自劳攘。
生生死死皆如梦,更莫别生妄想。
没伎俩。
只管去、天台雁荡寻方广。
几人不省。
被妻子萦缠,生涯拘束,甘自归黄壤。
世间事,一斤两个八两。
问谁能去俯仰。
道义重了轻富贵,却笑轮回来往。
休勉强。
老先生、从来恬淡无妆幌。
一声长啸,把拄杖横肩,草鞋贴脚,四海平如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摸鱼儿·其三》是李慈铭创作的一首词作。这首词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历史的深刻感悟和情感表达。以下将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慈铭:李慈铭(1830年—1869年),字梅庵,一字梅伯,号梦碧,晚号梦窗老人,湖南长沙人,晚清诗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深有造诣的思想家。他的诗词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兼具哲理思考,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1. 作品原文
  • 《摸鱼儿·其三》全文如下:
    “挂秋旻布帆无恙,何堪相送南浦。鲤鱼风起人归也,吹动一城砧杵。津头鼓,报水宿,邮签红到青枫树。画中延伫,问拍拍凫鹥,船艄可肯,添我捉鱼舻。”
  1. 作品赏析
  • 意境深远:李慈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诗意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江南烟雨之中。
  • 情感真挚:在这首作品中,李慈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还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怀旧之情和对过往岁月的无限留恋。这种情感的真挚传达,使得整首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词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势日衰。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慈铭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 个人经历:李慈铭的生活经历和个人遭遇也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折射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1. 文化价值
  • 艺术成就:《摸鱼儿·其三》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清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 传承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慈铭的诗词作品不仅展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摸鱼儿·其三》不仅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和内心感受的词作,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的艺术瑰宝。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李慈铭高超的文学造诣,还能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壮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