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赠故人

煌煌六艺学,兀兀门亦专。
耕道宜有秋,而我适旱干。
疏鬓日月迈,破衣霜雪单。
谁谓四海宽,已觉一饱难。
失计堕簿领,署判手为酸。
皇家挈天纲,昨下如纶言。
冷眼看匠手,雌黄英俊间。
华堂玉尘动,绣帘香鸭残。
为国得一人,可使天下安。
当时呼画师,我愧宁不然。
策勋径投笔,守志甘抱关。
渥洼万里心,束刍老厩闲。
岂无苜蓿盘,可以羞晨餐。
岂无芰荷衣,可以备祁寒。
天地日莽苍,逢辰谅多艰。
世既不吾与,不去良亦顽。
摇摇故山心,长风动旌旃。
君今门下士,良庄满人寰。
与我各相去,何啻一小千。
异时白云邸,仰君分酒钱。
富贵无相忘,勿徒况永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冯时行的《再和赠故人》是一首表达作者对生活困境和时代挑战深刻感受的诗作。这首诗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展现了诗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独到见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冯时行,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与思考。
  • 创作风格:他的诗歌以朴实无华、寓意深远著称,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1. 诗歌原文
  • 《再和赠故人》:煌煌六艺学,兀兀门亦专。耕道宜有秋,而我适旱乾。疏鬓日月迈,破衣霜雪单。谁谓四海宽,已觉一饱难。失计堕簿领,署判手为酸。皇皇天纲挈,昨昔君恩饶。
  • 白话翻译:学习了如此多的学问,却只能专注于农事。岁月匆匆流逝,我的头发渐白,而衣衫单薄,生活艰辛。谁说天下广阔,可以无忧?现在却只感到生活的艰难,曾经受到皇帝的恩惠如今却难以回报。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诗中“疏鬓”和“破衣”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 语言风格:用词简练而不失深意,如“疏鬓”“破衣”等,都极具画面感和情感色彩。
  1. 主题思想
  • 人生感悟:通过对比自己的处境与他人的境遇,表达了一种对现实不满和对未来希望的双重心态。
  • 社会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个人的无奈,以及个人在社会大潮中挣扎求存的辛酸。
  1. 文化背景
  • 历史时期:宋代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但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
  • 文学发展:宋代文学尤其是诗词达到了高峰,许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冯时行的《再和赠故人》便是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中创作出来的。
  1. 名家点评
  • 现代解读:当代学者对于冯时行的《再和赠故人》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认为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命运,也折射出了整个时代的风貌。
  • 文化价值: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1. 轶事典故
  • 创作背景:冯时行的这首诗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 流传影响: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后世也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可以看到《再和赠故人》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个体的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氛围和文人情怀,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境时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