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山寺僧

慵饱浮图世共憎,蓬蒿师独养牛耕。
田驱白石年常过,林印青薪岁旋生。
竹似子孙怜笋茁,树添松柏补风声。
眉头怪得春来喜,雨起蔬苗粒粒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山寺僧》是宋朝黄庶所作的一首诗。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黄庶(1057~约1105),字文叔,号东山野逸,北宋末年人。他出身寒微,但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词。其作品多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1. 诗意解析
  • 慵饱浮图世共憎:描述了僧侣对于世俗世界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
  • 蓬蒿师独养牛耕:描绘了一位孤独的僧人,在山林中独自耕作的情景。
  • 田驱白石年常过:反映了僧侣辛勤劳作的生活状态,白石象征着岁月的流逝。
  • 林印青薪岁旋生:树木年轮的增长,象征时间的流转。
  • 竹似子孙怜笋茁:竹子的成长,如同家人对孩子的关爱一般。
  • 树添松柏补风声:松柏的生长,为寺院带来生机与宁静。
  • 眉头怪得春来喜:春天的到来带来了喜讯,僧人面露喜悦。
  • 雨起蔬苗粒粒成:雨后田间蔬菜生长,粒粒皆辛苦。
  1. 文学价值
  • 意境深远:《赠山寺僧》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诗中的自然景观与僧侣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 情感真挚:诗人对僧侣生活的真实描绘,表达了对僧侣清高品质的赞美和对僧侣生活的深切同情。
  • 语言优美:诗句流畅,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赠山寺僧》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美感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世界。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