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澄虚阁

栏槛天都近,池塘水鉴平。
微风晴后寂,孤月夜来清。
大象莫能破,纤尘何处生。
湘灵谁为感,一曲谩分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澄虚阁》是宋代诗人黄裳的作品,其内容主要描绘了澄虚阁的壮丽景色和孤寂的夜晚氛围。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黄裳: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作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著称。在文学史上,他的地位不可小觑,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 创作背景:关于《寄题澄虚阁》的具体创作背景,史书记载不详,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览某处名胜古迹后有感而发的产物。诗中的描写细致入微,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1. 作品原文
  • 原文:栏槛天都近,池塘水鉴平。
  • 译文:栏杆与天际相连,池塘如明镜般平静。
  • 注释:这里的“栏槛”指的是楼台的栏杆,“天都”可能是指天空或高耸的建筑。“池塘水鉴平”则形容水面平静,如同一面镜子。
  1. 作品赏析
  • 意境:《寄题澄虚阁》营造了一种宁静、空灵的氛围,通过细腻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世界。
  • 情感: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技巧: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大象莫能破”和“湘灵谁为感”,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诗歌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黄裳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时代的熏陶,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 创作动机:对于《寄题澄虚阁》而言,创作动机很可能源于个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和谐、宁静生活的渴望。

《寄题澄虚阁》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黄裳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