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公挽辞 其三

鼎味难求和,龙髯忽许攀。
应随先帝仗,已立太师班。
人散沙堤悄,恩收客馆闲。
风神岩兢秀,千古画图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岐公挽辞 其三》是宋代范祖禹创作的五言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一些历史背景。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简介
  • 范祖禹,南宋时期的学者、官员,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儒家经典的研究而闻名。他在宋代政治和文化界有重要影响,是北宋时期儒学复兴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1. 诗作原文
  • 景运光华际,洪钧十六年。文明宪前古,礼乐被敷天。
    这句诗表达了对古代文明的赞美和对国家治理成就的钦佩。”景运”指的是国家的光明前景,”洪钧”则指宇宙间的力量与规律,”文明宪”可能指的是某种制度或法律,”礼乐被敷天”则描绘了礼仪与音乐普及到天际的景象。
  • 有美经邦业,无成载物权。君臣时契会,俯仰逐流川。
    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政治成就的评价。”有美经邦业”意味着虽有美好理想和事业,但未完全实现或得到应有的重视,”无成载物权”则可能指虽有功绩但未能永久保留或得到适当的荣誉。”君臣时契会”表达了君臣关系的理想状态,即相互理解与配合,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俯仰逐流川”暗示了人在权力和地位面前往往显得渺小和无奈。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王岐公挽辞 其三》在形式上属于五言诗,简洁而富有力度。语言平实却情感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把剑佩比作黄阁、把音容比作赤墀(皇宫的台阶),使得诗歌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 思想内容: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批判。通过对古代文明的赞颂和对现代官场的批评,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注。

《王岐公挽辞 其三》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它通过具体的诗句传达出诗人对于国家治理、历史文化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