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游尧山

谁见东巡驻六龙,秋山留与醉吟翁。
人非物是纷华外,古往今来想望中。
云日万年兴素节,士民千里闹晴空。
黄花盈首犹教掺,一笑从他落帽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登尧山》是明代广东东莞诗人陈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陈琏,字廷器,号琴轩,是明初广东东莞的一位知名文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曾担任国子祭酒和南京礼部侍郎等职,家中藏书丰富。
  • 陈琏在宣德年间任国子祭酒,正统初年则进入仕途,至正统四年刻印了唐李频的《黎岳诗集》一卷,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学识。
  1. 诗歌原文
    几载尧山负赏心,忽逢佳节强登临。
    白云极目家何远,黄叶满林秋又深。
    杖屦徐行怜草色,壶觞列坐爱松阴。
    且将酩酊酬清景,何用闲吟慨古今。
  2. 诗歌赏析
  • 《九日登尧山》是一首描写秋天登山所见美景与心境的诗作。诗中“几载尧山负赏心”表明诗人多次攀登尧山都未能忘怀其美好,表达了他对尧山美景的留恋与赞美。
  • “白云极目家何远”描绘了诗人站在山顶,眺望远方时,家的距离显得遥远,体现了诗人对家的思念与牵挂。
  • “黄叶满林秋又深”则是对尧山秋季景色的生动描绘,黄叶满林不仅增添了秋天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 “杖屦徐行怜草色,壶觞列坐爱松阴。”通过诗人步行观赏草木的颜色和品茶享受松树的阴凉,展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 “且将酩酊酬清景,何用闲吟慨古今。”诗人以饮酒消愁的方式来回应自然之美,表现出超脱尘世的豁达情怀。
  1. 创作背景
  • 《九日登尧山》创作于诗人陈琏晚年时期。据诗中的“忽逢佳节强登临”可推断,这可能是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登临尧山所感而作。
  • 尧山作为一处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赋诗题词,陈琏在此地的登山经历或许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1. 艺术特色
  • 《九日登尧山》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对尧山秋景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变化,如“白云”、“黄叶”、“青山”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 全诗构思精巧,情景交融,既有高山大河的壮阔景象,也有细腻入微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1. 历史影响
  • 《九日登尧山》不仅展示了陈琏的文学才华,也成为了研究明代文人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的重要文献。
  • 诗中对尧山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感悟的抒发,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和思想启示。
  1. 现代意义
  • 《九日登尧山》作为一首古代诗歌,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墨客的审美观念,以及他们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时的心理状态。

《九日登尧山》是一首描绘秋天自然美景及诗人内心世界的佳作。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尧山的深厚感情,也展示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此诗无疑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享受和艺术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