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见东巡驻六龙,秋山留与醉吟翁。
人非物是纷华外,古往今来想望中。
云日万年兴素节,士民千里闹晴空。
黄花盈首犹教掺,一笑从他落帽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理解诗句意思,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了解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九日游尧山”是首联,意思是说诗人在重阳节这天游览了尧山,这一句交代了诗人出游的时间、地点以及目的。“谁见东巡驻六龙”,颔联的意思是问:有谁见过皇帝在东巡途中驻足?这里“驻”、“留”二字用得极为巧妙,既写出了东巡的盛大场面,又表达了诗人对东巡的羡慕之情。“秋山留与醉吟翁”,颈联意思是说:秋天的山景留给了我,我在这里醉酒吟诗;“秋山”是指尧山,而“醉吟翁”是诗人的自指。“人非物是纷华外,古往今来想望中”,尾联的意思是:人已经不在了,但事物仍然存在,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在想着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像自己一样名垂青史。“纷华”,纷杂繁华,指世间的纷纷扰扰;“古往今来”,泛指古今;“想望中”,指遥想或期盼之中。“云日万年兴素节,士民千里闹晴空。”意思是说,白云、明月永远高高照耀着尧山,尧民百姓也欢腾着喜气。“士民”,即百姓;“闹”,形容喧闹。“黄花盈首犹教掺,一笑从他落帽风。”意思是说:满头插满了菊花,还要别人搀扶才能行走,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掺”,用手巾擦拭。“落帽风”出自《晋书·王戎传》,王戎骑驴经过下邳时,天气突变,大风起,把王戎的冠子吹掉,王戎不以为意地笑道:“何至乃尔!”这里的“落帽”指的是帽子被风吹掉,而“风”在这里是比喻的意思,指世事的变化无常。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1052年(大中二年)重阳节。诗人在东都洛阳时曾因直言劝谏而被贬为潮州司马,后改官韶州(今广东韶关),任长乐令。大中二年重阳日,诗人重游故地,写下此诗。
前两句写重阳日游历尧山的情景。诗人先发问:“谁见东巡驻六龙?”接着回答:“秋山留与醉吟翁。”意思是说,有谁能看到皇帝在东方巡视时停下车驾呢?那只有醉心山水的诗人了。“东巡”即指唐宣宗在位期间的东巡活动。“留与”就是留下,让给的意思。“秋山留与醉吟翁”这句诗意蕴丰富。首先说明诗人之所以能在山上畅饮,是因为东巡的銮舆在此驻留,其次说明诗人之所以能在山中畅饮是因为山色清幽,风景宜人,所以诗人才借酒浇愁。“人非物是纷华外”,意思是说,人们都已经不在了,但事物仍然存在,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在想着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像自己一样名垂青史。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它不仅揭示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感慨,而且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后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游玩的情景。“云日万年兴素节,士民千里闹晴空”,意思是说,白云、明月永远高高照耀着尧山,尧民百姓也欢腾着喜气。“兴素节”,指兴起圣明的节度。“士民”,指百姓。这里用一个“闹”字来形容尧民百姓的喜悦心情,形象生动。“黄花盈首犹教掺,一笑从他落帽风”,意思是说,满头插满了菊花,还要别人搀扶才能行走,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落帽”出自《晋书·王戎传》,王戎骑驴经过下邳时,天气突变,大风起,把王戎的冠子吹掉,王戎不以为意地笑道:“何至乃尔!”这里的“落帽”指的是帽子被风吹掉,而“风”在这里是比喻的意思,指世事的变化无常。
这首诗以咏物为主,兼抒怀感旧。前两句写重阳日游历尧山的情景:诗人先发问:“谁见东巡驻六龙?”接着回答:“秋山留与醉吟翁。”意思是说,有谁能看到皇帝在东方巡视时停下车驾呢?那只有醉心山水的诗人了。“东巡”即指唐宣宗在位期间的东巡活动。“留与”就是留下,让给的意思。“秋山留与醉吟翁”这句诗意蕴丰富。首先说明诗人之所以能在山上畅饮是因为东巡的銮舆在此驻留,其次说明诗人之所以能在山中畅饮是因为山色清幽,风景宜人,所以诗人才借酒浇愁。“人非物是纷华外”,意思是说,人们都已经不在了,但事物仍然存在,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在想着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像自己一样名垂青史。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它不仅揭示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感慨,而且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后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游玩的情景。“云日万年兴素节”意思是说,白云、明月永远高高照耀着尧山,尧民百姓也欢腾着喜气;“士民”即百姓;“千里闹晴空”意思是说,尧民百姓们欢腾着喜气,尧民百姓们也欢呼雀跃,尧民百姓们也欢呼雀跃。后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游玩的情景:“黄花盈首犹教掺”意思是说,满头插满了菊花,还要别人搀扶才能行走,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笑”是动词,表示轻松愉快的心情;“从他”是代词,用来指代前面的人。后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游玩的情景:“一笑从他落帽风”意思是说,满头插满了菊花,还要别人搀扶才能行走,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笑”是动词,表示轻松愉快的心情;“从他”是代词,用来指代前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