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干山头野菊开,登高载酒且徘徊。
故乡犹遇重阳日,新磴能通四望台。
况自旧游人散后,十年不上此山来。
【注释】
北干山:位于今江苏省句容市西北,为春秋时期吴国所建。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在此筑城,名东郭城。北干山头:泛指北干山上的山岗。野菊开:指菊花盛开。重阳日: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四望台:在北干山上,因台上可眺望四方而得名。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之作。诗人以“九日”为题,借登四望台之机,抒发了对故乡的眷念之情。此诗写得情真意切,不落俗套,是一首佳作。
首联“北干山头野菊开,登高载酒且徘徊”。诗人登上北干山顶,见到满山野菊开放,不禁想起自己曾在此地赏菊、饮酒之事,于是举杯畅饮,流连忘返。这两句诗写诗人登山所见景色和登山时的心情。“北干山头”是全诗的写景处,也是诗人游历过的旧地。从“野菊开”三字中,可以想见当年赏菊饮酒的情景。这里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留恋之情。
颔联“故乡犹遇重阳日,新磴能通四望台”,承上面“登高”二字而来,点明登高的原因,并引出下文。由于重阳时节登高远眺,所以诗人看到四望台上新修的石磴,想到以前曾在这里游览。这里用了一个“犹”字,表现了作者对往事的追怀。“新磴”表明此处新建,而诗人却仍能回忆起旧日游观的情景,说明他对北干山的依恋之情。“能通四望台”一句,进一步写四望台的景物。四望台是一处登高望远的好地方,诗人站在台上,自然要放眼四望,欣赏四周的风景。“四望”一词,不仅点出了地点,而且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开阔的视野和愉悦的情感。
颈联“况自旧游人散后,十年不上此山来”。这两句诗进一步写诗人对过去游历的追忆。由于人们离去已久,故旧的痕迹也不复存在了。“十年”二字,既写出了时间之久,又暗示了人去楼空的感慨。诗人说“不上此山来”,意味着他再也见不到昔日的游人,也见不到曾经与他一起登高、共醉同乐的朋友们。这两句诗既是对往日情景的回忆,又是对当前孤独的感叹。
这首诗以重阳节登山为题,通过描绘诗人登高远眺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对故乡和旧友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四望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他开阔的视野和愉悦的情感。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篇优秀的咏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