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
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
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诗题“九日感赋”,意味着诗人在重阳节这天有所感触,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逐句进行解读和赏析:
百结愁肠郁不开:百结愁肠,形容心中充满了难以排解的忧愁,郁不开,指愁闷难以消散,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沉重的情绪。
此生惆怅异乡来:此生,指这一生;惆怅,指感到不快、忧郁;异乡,指他乡,即不是自己熟悉的家乡。诗人表达了因为身处异乡而感到惆怅和不悦的情绪。
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思亲,思念亲人;堂上,指家中客厅或书房;茱萸(ju yu),一种植物,古代认为可以辟邪驱鬼,常在节日佩戴;乍,刚刚;裁,裁剪。诗人描述了自己在节日中思家的情景,提到茱萸和裁剪新衣的场景。
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元亮,即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著名文学家;仲宣,指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用这两位文人来形容自己,表示自己与他们相比,缺乏才华,无法像他们那样饮酒作乐或写诗吟咏。
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良时,美好的时光;佳节,指的是传统的节日;辜负,意为未能珍惜。诗人感叹美好时光被辜负了,曾经的快乐场所长满了苔藓,暗指岁月无情,快乐不再。
综合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节日情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因身在他乡而感到的忧伤和孤独。第三句则通过描述节日习俗,反映了诗人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几句则是通过与古人的比较,表达了自己才华不足的感慨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整首诗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