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展转事长征。
出边城。
弯弧鹊角,佩刀犀首,趫趫斥突愿擒生。
收敕勒,卷镵枪。
夜凉频击刁斗,空碛答遥声。
转战苦,车骑未成名。
塞魂惊。
琵琶孤冢,春草日青青。
【注释】
甘州遍 其四:这是一首边塞诗。
秋风起:秋风刮起来了。
展转事长征:辗转奔波,在长征路上。
出边城:离开边疆的城池。
弯弧鹊角:弯曲的弓身象鸟的尾巴。
佩刀犀首:佩戴着犀牛角制成的宝剑。
趫趫斥突:勇敢地冲锋陷阵。
愿擒生:愿擒获敌人。
收敕勒:收缴了俘虏。
卷镵(chán)枪:收起兵器。
夜凉频击刁斗:夜里寒气袭人,频频敲击更夫的铜壶。
空碛答遥声:寂静空旷的沙原上回荡着远处的声音。
转战苦:战斗非常艰苦。
车骑未成名:战车和骑兵没有取得功名。
塞魂惊:边塞上的战士魂魄都感到惊惧。
琵琶孤冢:用琵琶弹奏出凄凉悲伤的音调。
春草日青青:春天的青草一天天茂盛起来。
【赏析】
这首《甘州遍》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也是《乐府诗集》中收录较早的七言歌行之一。全篇写戍边将士的生活,表现他们思乡、思亲、思归的强烈愿望。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悲壮,感情真挚,富有民歌风味。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秋天所作,当时作者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他来到甘州(今甘肃省张掖),正值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之时。他看到戍边兵士们在风沙弥漫的边塞,长途行军,十分辛苦,便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他们的心声。
诗一开头就以“秋风起”三字点明时令,紧接着“展转事长征”,表明自己是在辗转行军途中作此诗的。“出边城”,点出了自己所在的方位。接着两句描写了战士们的形象:“弯弧鹊角,佩刀犀首。”“弯弧”“鹊角”是古代弓箭的样子;“佩刀”指腰悬利剑;“犀首”指犀牛皮做成的盾牌。这里既描绘了战士们的武器,也反映了他们的勇猛善战。而“趫趫斥突愿擒生”一句则表现了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无畏。这六句写景叙事,把读者引入了一幅生动的战斗生活画面。
诗人又写出了战士们的另一种生活状态:“收敕勒,卷镵(chán)枪。”敕勒是西域少数民族名;镵(chán)枪,一种长柄铁矛。这里指缴获敌人后,将武器收好,准备休息。“夜凉频击刁斗”,则是说夜深人静时,士兵们还要敲击着铜制的更鼓,以便随时警戒敌人的到来;“空碛答遥声”,意思是寂静空旷的沙漠里,只能听到从远处传来阵阵鼓声。这一联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转战苦,车骑未成名”两句,表现了战士们在长期征战中饱尝艰辛,但还没有立下战功的痛苦心情。“塞魂惊”三句,则是说连那些久经战火考验的边关老战士,也不禁为之胆战心惊。这里的“魂惊”即魂不守舍之意,说明战争给战士们带来的精神打击是多么沉重。
最后两联,写到了诗人自己的感情。“琵琶孤冢,春草日青青”,是说在荒郊野外,有一座孤零零的墓冢,坟前长满了青青的野草;而诗人却怀着满腹的忧愁,坐在荒凉的墓地里弹奏着琵琶,弹得声声哀怨。“琵琶”在这里代指诗人自己。“春草日青青”中的“日青青”,既表明季节已到暮春,也是对战士们长时间远离家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一种比喻。
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悲壮,感情真挚,富有民歌风味,堪称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