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张秘校昔日同游僧舍

过去光阴有胜游,翠微深处更乘秋。
偶寻得石坐云坐,莫问作官休未休。
世揉道情尘扰扰,云藏诗壁岁悠悠。
山僧看了须重看,且碧双眸便转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张秘校昔日同游僧舍》是宋代诗人黄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反映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哲学。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与特点:

  1. 诗歌原文
  • 过去光阴有胜游,翠微深处更乘秋。
  • 偶寻得石坐云坐,莫问作官休未休。
  • 世揉道情尘扰扰,云藏诗壁岁悠悠。
  • 山僧看了须重看,且碧双眸便转头。
  1. 诗歌赏析
  • 主题表达:《次张秘校昔日同游僧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隐喻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追求。其中”翠微深处”象征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理想之地,而”乘秋”则可能寓意着诗人在秋天这个收获季节,对过去的一次总结和对未来的期望。
  • 艺术手法:黄裳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情感,同时运用了对比(如”莫问作官休未休”),增强了诗的层次感和深度。此外,诗歌末尾的“且碧双眸便转头”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态度,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顺其自然”思想。
  1. 历史背景
  • 《次张秘校昔日同游僧舍》的创作时间是黄裳的仕途生涯中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黄裳在政治上经历了升迁与挫折,但都未能使他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因此,诗中流露出的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显示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挣扎。

《次张秘校昔日同游僧舍》不仅展示了黄裳卓越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欣赏古典诗词的机会,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宋代文化、哲学和社会背景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