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利交游聚与分,会真堂上合离群。
形骸外索难为侣,风义中寻偶得君。
水鉴秋来宜泛月,桃源花后且穿云。
此生已是龙山客,高论相过我欲闻。
贻刘先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贻刘先生》是宋代诗人黄裳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和追求。黄裳,字冕仲,号紫玄翁,福建南平人,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官员。他以擅长道家玄秘之学而闻名,并自号紫玄翁。黄裳的生平事迹显示了他在仕途上的起伏与转变,从进士到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等高位,都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抱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黄裳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黄裳在仕途中曾遭遇过多次政治风波,这些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人际关系中的势利和虚伪。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纯粹、高尚友谊的向往。《贻刘先生》中的“势利交游聚与分”反映了他对于世俗关系的看法,以及对于真正友情的珍视。这种情感投射到诗歌中,形成了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和自我反省。
在解读这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主题思想:《贻刘先生》通过描绘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揭示了诗人对于真诚友谊的渴求。诗中的“形骸外索难为侣,风义中寻偶得君”展现了作者对于志同道合者的渴望,即使在形骸之外也难以找到真正的伴侣,但在风义之中却能遇到知己。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其结构严谨,语言精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同时,诗歌中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化影响:《贻刘先生》作为黄裳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见解。这首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贻刘先生》不仅是黄裳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其人生哲学和社会观察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