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传付偈颂 其四 六祖

从来生灭本因心,旁出纷纷没处寻。
无性无心方是道,执空谁可脱浮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裳并非宋代诗人,而是北宋时期的词人。关于《六祖传付偈颂 其四》,这首七言绝句的作者为宋南平(今福建南平)人黄裳,字冕仲,神宗元丰五年进士第一,徽宗政和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福州,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他自号紫玄翁,有《演山集》作品传世。

《六祖传付偈颂 其四》是一首表达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初祖、二祖、三祖、四祖的描述,展示了从初祖到六祖的传承过程,并强调了“无性无心方是道”的核心思想。诗中表达了对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修行过程中心性的洞察,展现了禅宗思想的精髓。

诗的开头“一花迦叶离尘果,四卷楞伽助道书”,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禅宗修行者在追求心灵解脱的过程中,应超越物质世界,达到心灵的纯净和圆满。这里的“一花”象征着禅宗中独特的见解和智慧,而“离尘果”则意味着通过修行达到了超脱世俗的境界。接着,诗中提到“莫谓竺乾天样远,片云归去祇须臾”,强调了禅宗思想的易学性和实用性,鼓励人们不要被繁琐的理论所束缚,而是要抓住修行的关键,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诗的后半部分继续深化了对禅宗修行的理解。“无性无心方是道,执空谁可脱浮沉”,这里的“无性无心”是指禅宗中的“无我”观,即消除一切自我执着,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而“执空”则是对执着于外在形式和概念的批判,提醒人们要超越表面的空幻,寻找内在的真实。最后,“执空谁可脱浮沉”进一步强调了禅宗思想的实践意义,指出只有当人们真正理解并实践禅宗的教导时,才能摆脱世俗的困扰,达到心灵的自由和清净。

《六祖传付偈颂 其四》不仅是一首表达禅宗思想的诗歌,更是一次深入探讨修行与心灵解放之旅的旅程。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达了禅宗对于内在平和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激励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