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随山水里徘徊,兴未阑时慎勿催。
草草行厨随步去,匆匆渔艇趁船来。
每逢佳景还含思,偶造幽轩更把杯。
况是同归无世味,何须旁立有莲腮。
荻湾桃坞犹留客,不觉银瓶又耻罍。
会江晦叔游湖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会江晦叔游湖山》是北宋诗人黄裳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从文学价值角度分析,《会江晦叔游湖山》作为黄裳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魅力不容小觑。黄裳,宋代南平人,字冕仲,以擅长道家玄秘之书著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黄裳的诗学理念和创作风格,尤其是他对于山水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使得这首作品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草草行厨”、“匆匆渔艇”,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山水之间,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诗中提到“每逢佳景还含思,偶造幽轩更把杯。”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态度,即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内心体验。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在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领悟,显示了作者深邃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首诗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黄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观。诗中流露出的“同归无世味”等表述,反映出诗人对于简朴生活和内心平静的向往,这也是宋代文人群体普遍持有的价值观。
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黄裳所处的时代,北宋虽然国力强盛,但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的复杂性也影响了文人的思想和创作。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文人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趋势,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文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视。
《会江晦叔游湖山》不仅是黄裳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研究宋代文化、诗歌发展以及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