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骆君归隐庐阜

究竟此生安可逃,净土社中风最高。
纷纷一梦唤不觉,衮衮白头流落多。
骆子翻然去尤早,寒堂誓结庐山草。
寸阴早在精进中,四十司徒未为老。
黄纸除书无此期,只为松云动幽抱。
世人发愿多自欺,十八逸民今友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骆君归隐庐阜》是黄裳的一首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隐庐阜的祝福和对其人生旅途的感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黄裳(1044—1130)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词人,字勉仲,自号紫元翁,出生于延平(今福建南平)。他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考中进士,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状元。在政治生涯中,黄裳曾历任福州知府等重要职务,直至徽宗政和年间任端明殿学士。
  • 文学成就:黄裳在文学领域有卓越的贡献,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象为特点,其词作则以婉约著称,深受后世好评。他的诗歌和词作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视为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1. 诗词原文与译文
  • 原文:“究竟此生安可逃,净土社中风最高。” 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思考。其中,“究竟此生安可逃”表达了人生无常,难以逃避命运之苦的思想;“净土社中风最高”则可能指的是在某个清净的环境中,如净土寺,风最为清新高洁,象征着超脱世俗的理想境界。
  • 译文:“究竟此生如何能逃脱命运的束缚,只能在净土寺里找到心灵的安宁。”
  1. 作品赏析
  • 意境表达:《送骆君归隐庐阜》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中的安宁生活,传达了作者对于归隐生活的美好向往。诗中的“净土社中风最高”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也是对心灵净化的隐喻。
  • 情感寄托:诗中的每一句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从对生命的无奈到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发意义,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
  1. 写作背景
  • 创作时间:黄裳的这首诗可能是在他的晚年时期创作的,这一时期他更多地关注个人的修养和精神追求。
  • 创作背景:在古代,文人常常选择归隐作为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和社会压力的方式。黄裳可能基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向往。
  1. 文化价值
  • 国学传承:《送骆君归隐庐阜》作为黄裳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宋代文学的风貌,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这首诗的流传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 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古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色,这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现代应用
  • 教育意义:在现代教育中,可以通过这首诗来教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同时,也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 社会影响:这首诗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学领域,它还可以作为传播正能量的一种手段,激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黄裳的《送骆君归隐庐阜》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人生智慧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