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逸高真避秦侣,远入闽山岂惟楚。
落花流水来何处,遂鹿人从石门路。
遂造洞门谁得知,鸡黍生涯贯今古。
樵客见留何事去,分合随缘落尘土。
回头已在尘劳中,手把榴花如寐寤。
紫玄素抱超然情,到此令人心骨清。
闲跂长林跨深壑,遥见猿鹤来相迎。
灵源为我写幽思,但闻历历朱弦鸣。
狮子峰前狐退藏,当泯顽空还混茫。
龙首涧边云并合,或作人间时雨行。
杜鹃有声山意真,杜鹃有花山色明。
偶逢奇石可且上,幸乘此兴聊飞觥。
顾语娉婷莫予翼,脚力犹争年少轻。
三杯通道聊自适,还被谷风吹复醒。
忽忽流光已云暮,红烛如林乐声举。
游东山大乘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东山大乘寺》是一首宋代诗人黄裳的古诗,全文如下:奔逸高真避秦侣,远入闽山岂惟楚。落花流水来何处,遂鹿人从石门路。遂造洞门谁得知,鸡黍生涯贯今古。樵客见留何事去,分合随缘落尘土。回头已在尘劳中,手把榴花如寐寤。紫玄素抱超然情,到此令人心骨清。
《游东山大乘寺》是黄裳对东山大乘寺的一次游历体验的记录。诗中的“奔逸高真避秦侣,远入闽山岂惟楚。”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自由和高尚生活的向往。他通过描述自己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哲思,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山水诗往往承载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游东山大乘寺》正是这样一首诗作,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点的描述,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表达。
《游东山大乘寺》是一首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自然美的感悟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