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会楼

金碧峥嵘演山脚,合有云骈下寥廓。
自嗟本是烟霞翁,一念人间已知错。
闻说楼成归思浓,想见群真多绰约。
水虎火龙方得传,看破浮生岂能缚。
夜深时独倚栏干,谁见金花当面落。
此道既与群真同,虽隔霄壤常相通。
演客千载无遗踪,伫闻杖履来相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仙会楼》是宋代黄裳的文学作品,描述了一位烟霞翁在人间经历和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黄裳(约1045年—约1120年),字文叔,号东斋老人,江南黄州人,北宋诗人、词人、散文家。他在宋神宗熙宁三年中进士,历任太学助教等职。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明快。黄裳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尊称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创作时期:《仙会楼》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资料显示,此诗可能是在宋代某一特定时期内创作的。由于黄裳的家族世代居住在江南地区,特别是黄州的地理位置使其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活经验,这些都可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 文学地位:黄裳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据一席之地,其作品中不乏对自然景观、人生哲理的深刻描绘。尽管他的主要成就在词赋和散文方面更为突出,但作为诗人,他在宋代文学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1. 作品内容解读
  • 诗意描述:诗中通过描写仙会楼的建筑风格及其在山脚的辉煌景象,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追求。诗人自喻为烟霞翁,表达了自己对世俗世界的超脱以及对神仙般生活境界的向往。
  • 意境营造:整首诗歌通过对仙会楼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诗中的“夜深时独倚栏干,谁见金花当面落”一句,形象地刻画了人在高楼远眺时感受到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哲学思考: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宇宙真理的思考。通过对仙境的描述,诗人似乎在寻求一种超越尘世纷扰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他对自由和和谐的渴望。

《仙会楼》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后世读者,还通过其深邃的意境和哲学思考给予人们启示和感悟。黄裳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仙会楼》成为宋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