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林五十咏 其一 芗林

一代芗林老,吾生不并时。
来寻白玉柄,祗见紫兰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芗林五十咏》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篇作品,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官员。杨万里于绍兴二十四年考中进士,其文学成就在宋代尤为突出。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迁,从仕途到归隐,他的作品反映了个人情感及时代特征。
  • 文学创作:杨万里的诗歌多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其风格清新脱俗,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哲理性和抒情性,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与赞誉。
  1. 作品原文与解析
  • 原文:《芗林五十咏·其一·芗林》,一代芗林老,吾生不并时。来寻白玉柄,祗见紫兰枝。
  • 解析:此诗通过“一代芗林老”和“吾生不并时”两句,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前辈文人的尊敬。“来寻白玉柄,祗见紫兰枝”则描绘了作者在追寻古人遗留下的美好痕迹时所见之景,体现了一种怀旧和失落的情感交织。
  1.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将现代与古代、个体与整体进行了对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借物抒怀:通过对芗林这一具体对象的描写,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1. 文化背景与社会影响
  • 历史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学艺术极为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云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杨万里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其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 社会评价:”芗林”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南宋时期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杨万里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个人的感慨与志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1. 当代价值与意义
  • 文化遗产:杨万里的《芗林五十咏》不仅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本,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至今仍能给人以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 现实启示:在当下社会,虽然时代变迁,但人们仍需借鉴先贤的智慧,保持一颗对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之心。杨万里的这种情感和态度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芗林五十咏·其一·芗林》不仅是杨万里个人才华的展示,更是宋代文人精神的一个缩影。这首诗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学习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