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林五十咏 其二 虎川

居士欹黄帽,曾来照晚晴。
至今流㶁㶁,犹学咏诗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芗林五十咏·其二·虎川》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体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以下将从创作背景、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此诗创作于南宋绍熙元年正月至二月(公元1190年),正值宋光宗即位之初,杨万里作为送伴使北返,途经盱眙后返回临安。
  • 个人经历:在这次北返途中,应向子諲子孙之请,杨万里撰写了《芗林五十咏》,其中《虎川》为其中之一。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居士欹黄帽,曾来照晚晴。至今流㶁㶁,犹学咏诗声。》通过“居士”和“黄帽”这两个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缅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 语言特色: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悠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1. 思想情感
  • 怀旧与希望并重:诗中的“曾来照晚晴”反映了诗人过去的一段经历,而“犹学咏诗声”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 哲理思考:诗人通过描写虎川的自然景色,引发人们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思考,传达了一种超脱物外的生活态度。

《芗林五十咏·其二·虎川》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杨万里如何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