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林五十咏 其十五 三老亭

双树有古色,一几非今样。
祗言此老亡,月夜闻屐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芗林五十咏·其十五·三老亭》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而著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政治家,因抗金主张而闻名于世。他的诗作在宋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之一。杨万里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生动,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描绘景物,被誉为“活法”。他的诗歌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也有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民生诗。他的作品中,既有豪迈奔放的壮语,也有温婉细腻的情思,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1. 诗题解析
  • 《芗林五十咏·其十五·三老亭》是杨万里在其送伴使北返时应向子諲子孙之请而撰写的作品。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三老亭的景色及其背后的意境。通过对双树与一几的描写,以及月夜下屐声的衬托,传达了一种超脱物外、遗世独立的情怀。诗句中的“双树有古色,一几非今样”不仅描绘了三老亭的历史痕迹,也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
  1. 诗意鉴赏
  • 全诗以“双树有古色,一几非今样”开篇,通过对比“古色”与“今样”,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这不仅是对三老亭历史沧桑的直观描述,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他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变迁的无奈。
  • 后两句“祗言此老亡,月夜闻屐响”则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这里的“此老”很可能是指那位送伴使,而“月夜闻屐响”则暗示了这位使者已经离去,留下了空寂的三老亭。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夜晚,使人仿佛能够听到那遥远的屐声,感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悲凉。
  1. 艺术特色
  • 杨万里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尤其是擅长使用白描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在这首诗中,杨万里通过对三老亭内外景物的精细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历史沉淀。同时,他的诗作中还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对时间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 杨万里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表现,更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许多诗词作品都透露出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在这首诗中,杨万里巧妙地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之中。他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传达了对逝去的时光和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1. 文化价值
  • 在中国文化史上,诗歌一直是表达情感、抒发志趣的重要途径。杨万里的《芗林五十咏·其十五·三老亭》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映。《芗林五十咏》集中反映了杨万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深情厚意。这些诗歌不仅展示了他精湛的文学技巧,也体现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 杨万里的诗歌在宋代文坛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研究杨万里的诗歌对于理解宋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1. 历史背景
  • 《芗林五十咏·其十五·三老亭》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多变,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杨万里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和忧虑。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面貌和人民的愿望。
  • 杨万里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体现。在这首诗中,杨万里通过对三老亭的描绘,传递出对历史遗迹的珍视以及对过往岁月的缅怀。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正是他诗歌中所蕴含的重要主题。

杨万里的《芗林五十咏·其十五·三老亭》不仅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诗歌,也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以及诗人在面对历史和文化时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