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监簿民瞻南归

潮头打云云不留,月波泼窗窗欲流。
夜寒报晴岂待晓,天公端为卢溪老。
卢溪在山不知年,卢溪出山即日还。
黄纸苦催得高卧,青霞成癖谁能那。
诏谓先生式国人,掉头已复烟林深。
路旁莫作两疏看,老儒不用橐中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监簿民瞻南归》是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赞扬了王庭珪的恬退守素、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师长的深厚感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

  1.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大家”或“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诗歌以清新明快的风格著称。

  2. 诗歌原文及译文
    潮头打云云不留,月波泼窗窗欲流。
    夜寒报晴岂待晓,天公端为卢溪老。
    卢溪在山不知年,卢溪出山即日还。

  3. 诗歌鉴赏

  •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对王庭珪的尊敬与怀念。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最后两句用汉代疏广、疏受的故事,再次强调了离别的深刻意义。
  • 艺术手法:杨万里在这首短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如“潮头打云”和“月波泼窗”,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又稍带忧郁的夜晚。
  • 情感表达:诗中的“夜寒报晴岂待晓,天公端为卢溪老”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王庭珪如同卢溪老人一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 写作背景
  • 《送王监簿民瞻南归》创作于南宋时期,杨万里作为当时的诗人,其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文人的生活状态。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送别仪式之后所作,表达了他对老师王庭珪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其高尚情操的赞扬。
  • 此外,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杨万里作为官员,其作品中可能蕴含了对政治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1. 文化影响
  • 杨万里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送王监簿民瞻南归》作为他众多作品中的一篇,不仅展示了其文学才华,也为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杨万里个人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送王监簿民瞻南归》不仅是杨万里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杨万里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