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溪十咏 其十 毛竹洞

洞门生异竹,冉冉接同亭。
石迸狂鞭怒,霜封密叶青。
实应容凤食,杖欲变龙形。
逋客归何日,岩阿已勒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建溪十咏其十毛竹洞》是宋代杨亿的诗作。在这首诗中,杨亿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生平
  • 杨亿:宋代诗人、文学家,他在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出生,字大年,成都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等职务。
  • 创作背景:《建溪十咏其十毛竹洞》的创作背景不详,但考虑到杨亿的官职和学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任国子监祭酒期间,对建溪地区的毛竹洞进行游览时所作。
  1. 诗词原文
  • 原文
洞门生异竹,冉冉接同亭。  
石迸狂鞭怒,霜封密叶青。  
实应容凤食,杖欲变龙形。  
逋客归何日,岩阿已勒铭。  
  • 翻译:洞口生长着不同寻常的竹子,它们缓缓地连接着周围的亭台楼阁。石头迸裂发出激烈的鞭笞声,霜雪覆盖使得树叶显得格外青翠。这些竹笋确实应该被凤凰所享用,而那些竹竿似乎要变化成龙的形状。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漂泊的旅人能够归来,而在这片岩石旁边已经镌刻下了他们的姓名。
  1. 作品鉴赏
  • 艺术特色:此诗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将竹笋赋予生命与情感,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环境及其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同时,诗中的意象和用词也极富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盎然的毛竹洞之中。
  • 情感表达:诗中不仅描绘了毛竹洞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和谐自然的向往。
  1. 历史意义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是杨亿个人的文学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社会影响
  • 文学影响:杨亿的诗作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积极的启发和影响。

《建溪十咏其十毛竹洞》是杨亿对自然美景的一次深情吟咏,更是他对人生、艺术和自然三者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这首简短的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美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悟,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