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梦钧天帝所,曾陪奏赋明光。
玉除金蕊映秋霜。
尽道宫花别样。
娇额涂黄牢就,金莲衬步齐芳。
舞鸾仪凤巧难藏。
羞杀繁红陌上。
西江月 其三 咏黄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江月 其三 咏黄菊》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
在这首诗中,“九月重阳”点明了时间背景,即重阳节,这是中国农历九月初九的传统节日,人们有登高赏菊的习俗。“都下赏菊”,指的是当时京城(今北京一带)的人们也在赏菊,而不同的菊花品种也各具特色。“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金铃菊”和“喜容菊”等都是当时常见的品种。这些品种不仅色彩各异,有的如莲花般美丽,有的如桃花般娇艳,还有的如檀香般芬芳。
诗中提到的“寒露三候”与菊花盛开的时间紧密相连。当秋气渐深,秋风送爽,菊花便在此时绽放,为秋天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陶渊明的《饮酒》诗中对菊花的描述尤为经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图景,与菊花的自由开放相得益彰。菊花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更是文人墨客情感寄托的象征。它代表了超脱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文人追求心灵自由的象征。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则通过菊花表达了自己晚年的孤独与凄凉,菊花在她的笔下,既有生命的坚韧,也有时光流逝后的哀愁。
《西江月 其三 咏黄菊》不仅描写了菊花的美丽景象,还反映了古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