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公挽辞二首 其二

旧德今谁在,凋零已不多。
云天开日月,陆海自风波。
空叹与龄梦,难留曳杖歌。
平生济川意,无处问施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邹公挽辞二首》是宋代诗人杨时的一首挽诗,这首诗作于宋代,作者为尚书祠部郎中、大理少卿,表达了对已逝贤者的追忆与敬仰。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杨时,字中立,号东山,北宋时期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他历任尚书祠部郎中、大理少卿等职,以正直著称,深受朝廷信任和民众爱戴。
  • 成就:杨时不仅在政治和学术上有所建树,还致力于教育和文学创作,是当时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或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其中尤以诗歌见长。
  1. 诗歌原文
  • 原文:旧德今谁在,凋零已不多。
  • 注释:此句表达了作者对逝去贤者(旧德)的哀思,暗示着如今能够继承其遗志者已寥寥无几。
  • 译文:昔日的贤者如今何在?已经凋零得不再存在。
  • 解析:这句诗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物的消逝,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易逝的感慨。
  1. 主题内容
  • 悼念与追思:此诗主要表达了对已故贤者的深切悼念和追思之情。作者通过对逝者生前事迹的回忆和对其品格的赞美,展现了对其一生的敬意和怀念。
  • 时光流转:诗中“空叹与龄梦,难留曳杖歌”反映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和悲伤,表达了对过往辉煌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人生哲理:通过“平生济川意,无处问施罗”等诗句,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困惑。

《邹公挽辞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哀悼和追思的挽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历史思考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宋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