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山候潮

向晚牛羊沙岸归,落帆烟浦候潮时。
谁言江上须忠信,潮到于今自失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梭山候潮》是宋朝杨时的作品,一首描写江上候潮的诗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梭山候潮》的创作背景与杨时的生平经历紧密相关。据考证,杨时为宋朝人,字中立,南剑市将乐县(今属福建)人。生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卒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年八十七岁。幼颖悟异常,能属文,稍长则心经史。
  • 政治经历:杨时曾中进士第,但并未调官,而是选择了杜门不仕。他学于程颢、程颐门下,后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他的这种选择和经历可能对《梭山候潮》中的哲理有所体现。
  1. 诗歌原文
    向晚牛羊沙岸归,落帆烟浦候潮时。
    谁言江上须忠信,潮到于今自失期。

  2. 作品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的“向晚牛羊沙岸归”描绘了一幅宁静的黄昏画面,牛羊在沙岸上悠然自得地归去,营造出一种平和的氛围。而“落帆烟浦候潮时”则展示了一幅候潮的场景,帆影点点,烟波浩渺,展现了江水与天空交织的美丽景象。
  • 哲理意味:“谁言江上须忠信,潮到于今自失期。”此句表达了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哲思,意指忠诚和信守往往需要外在条件来验证,而在自然现象如潮汐中,却常常显得无常和无法预测。

《梭山候潮》不仅是一首诗词,更是杨时个人经历和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不仅能领略宋代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