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门

独上高楼望海门,青山几点送归船。
寒光淡淡浮红日,晓色冥冥散白烟。
浦外落霞争倦烧,池中流水自鸣弦。
扶栏下见蓬莱影,一半仙魂在月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澄江门》是宋朝诗人杨蟠的作品。下面将详细探讨《澄江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和其艺术价值:

  1. 内容概述
  • 自然景观的描绘:《澄江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诗中的“独上高楼望海门,青山几点送归船”描绘了诗人独自登上高楼远眺的场景,以及远处青山点点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遥远的美感。
  • 日出日落的描写:诗中有“寒光淡淡浮红日,晓色冥冥散白烟”的句子,描述了清晨或傍晚时分太阳升起或落下的景象,给人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广阔感受。
  • 晚霞与流水的意境:“浦外落霞争倦烧,池中流水自鸣弦”这两句诗进一步展现了晚霞的美丽和池水中的波纹,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诗中的意象鲜明,通过对比、烘托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通过夕阳与落霞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变化和景色的美。
  • 情感表达:杨蟠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诗人的情感得以传达给读者。
  • 语言风格:《澄江门》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用词考究,既有画面感也有哲理性。如“扶栏下见蓬莱影,一半仙魂在月边”等句子,富含诗意,引人遐想。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杨蟠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期,诗人们常通过诗歌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
  • 创作动机:根据《澄江咏古录序》所述,杨蟠的诗作主要是为了记录并赞美家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1. 相关文献
  • 著有澄江咏古录:杨蟠不仅创作了《澄江门》,还结集于民国二十年,作品包括对江阴山水、名胜、寺院古迹、园林物产、奇人异士的寄咏。这些作品显示了他的文学才能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澄江门》作为一首充满诗意的宋代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杨蟠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赞美,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澄江门》及其相关文献提供了深入了解宋代文学的机会,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