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 其十二 东晋

夷狄陷河洛,元帝南渡江。
宣帝之曾孙,立号都建康。
明成康与穆,哀废最堪伤。
简文武安后,桓玄暂称王。
卒闻恭帝世,逊位宋武皇。
两晋十五主,二百年而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历代诗·其十二·东晋》是宋代杨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反映了东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杨简(生卒年不详),字敬之,号慈湖居士,南宋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与朱熹同为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哲学,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2. 诗歌原文
    夷狄陷河洛,元帝南渡江。
    宣帝之曾孙,立号都建康。
    明成康与穆,哀废最堪伤。
    简文武安后,桓玄暂称王。
    卒闻恭帝世,逊位宋武皇。
    两晋十五主,二百年而亡。

  3. 诗歌赏析

  • 政治背景:诗中的“夷狄陷河洛”指的是东晋时期的外患,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给中原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动荡。“元帝南渡江”则是指晋元帝司马睿在五胡乱华之际南迁至建康(今南京),开始了东晋的历史。
  • 政权更迭:“宣帝之曾孙,立号都建康。”描述了西晋末年的皇室后裔在南方建立的新政权,虽然名为建康,但实际上国力衰微,未能有效抵御外敌。
  • 历史评价:“明成康与穆”暗示了晋成帝司马衍和晋穆帝司马聃的统治时期,这一时期虽然有短暂的中兴,但最终因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而灭亡。
  • 社会动荡:“简文武安后,桓玄暂称王。”反映了东晋后期的政治分裂和社会动荡,桓玄一度掌握大权,但后来被刘裕取代。
  • 终结:“卒闻恭帝世,逊位宋武皇。”表明了从恭帝到宋武帝刘裕的过渡,标志着东晋政权的彻底崩溃。
  • 历时背景:“两晋十五主,二百年而亡。”总结了东晋从建立到灭亡的时间跨度,尽管有十五年的君主更迭,但最终未能阻止国家的灭亡。
  1. 历史意义:此诗不仅是对东晋时期一个时代的描述,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困苦和政治变迁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历代诗·其十二·东晋》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诗歌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东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