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韵寄元龄弟二首 其一

季也东归何太迟,伯兮西望屡吟诗。
茅檐昨夜雪深尺,人在篷窗知不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韵寄元龄弟二首》是宋代诗人裘万顷的作品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弟弟的深切思念与期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季也东归何太迟,伯兮西望屡吟诗。
    茅檐昨夜雪深尺,人在篷窗知不知。
  2. 诗人简介
  • 裘万顷(?~1219),字元量,号竹斋,洪州新建(今江西南昌)人。他于淳熙十四年进士及第,曾任吏部架阁。
  1. 诗意解读
  • “季也东归何太迟”一句,流露出诗人对弟弟迟迟未归的焦急与忧虑,暗示了他对家庭团聚的渴望和期待。
  • 第二句“伯兮西望屡吟诗”,则描绘了诗人在遥望着远方的弟弟时,内心的无限感慨与思念之情。
  • “茅檐昨夜雪深尺”,通过描写冬夜的大雪和屋内的简陋环境,反映出诗人对弟弟的深切牵挂,同时也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珍视和怀念。
  • “人在篷窗知不知”,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诗人可能身处风雪之中,但仍然关心着远方的弟弟,而对方是否已经知晓自己的存在则显得模糊不清。
  1. 艺术特色
  • 裘万顷运用了典型的宋诗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用“季也东归何太迟”来传达对弟弟的担心,以及通过“伯兮西望屡吟诗”来展现诗人的孤独与思乡情感。
  • 诗歌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了深情与哲理,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
  1. 历史影响
  • 作为南宋时期的诗人,裘万顷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他的诗作在当时就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并在后世被传颂和研究。
  • 裘万顷的生平和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及其发展脉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韵寄元龄弟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兄弟情深、思念之痛的抒情诗,更是一幅生动展现了宋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艺术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亲情、友谊和家国情怀的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