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舟中

秋入平林枫半烧,隔崖蛮语走前潮。
石停小艇贪鱼钓,雨打孤村阁酒瓢。
歌短听难禁蟋蟀,愁多写不尽芭蕉。
白云青嶂迷天地,一派松声疑是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阳朔舟中》是曾广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与自然风光的深刻感慨。这首诗不仅是曾广钧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其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记忆和反思。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曾广钧,字重伯,号伋庵、伋安,湖南湘乡人。他不仅是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光绪十五年(1918年)中进士后,曾广钧还担任了翰林院编修、广西知府等重要职务。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显示了他不凡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2. 诗歌原文:武慎勋名照百蛮,我来访古悼河山。桓文霸业埋芳草,景武功臣继将坛。纵酒须教三日醉,尝羹先遣两姑欢。雍门古调无人识,不遇钟期莫便弹。
  3. 诗歌赏析:《阳朔舟中》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意蕴著称。诗中通过对比古代的桓文霸业和如今的荒草,以及景武功臣和将坛的相继,展示了历史的变迁与人物的兴衰。同时,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绘,反映出当时文人墨客的闲适生活及其对美好时光的追求。此外,诗中的“雍门古调无人识”一句,也揭示了作者对古典文化的深厚理解和独特见解。
  4.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广钧在任职广西期间所作。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甲午战争后的动荡时期,社会变革与文化冲突交织。作为一位有志于改良的官员,曾广钧可能通过此类作品来表达他对时代的看法及个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试图通过诗文来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变革。

《阳朔舟中》是曾广钧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曾广钧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境界,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如何面对历史与现实、如何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