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邓知县友龙 其二

别向巴丘去,归从浙水来。
绝怜三益友,高卧九泉台。
清会成陈迹,明时失茂才。
无因陪祖奠,风壑寄馀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邓知县友龙》是宋代诗人廖行之的诗词之一,其中“其二”指的是第二首。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廖行之,字元亮,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在文学史上,廖行之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广泛赞誉。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者,其一生致力于社会改革与文化发展。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别向巴丘去,归从浙水来。绝怜三益友,高卧九泉台。”
  • 翻译:分别走向巴丘离去,回归从浙水流来的故乡家乡。非常可怜那三个益友,高卧在九泉的墓地。
  1. 诗中的意象解析
  • “巴丘”通常指的是今天的湖北境内的一个地区,而“浙水”则是指流经浙江省的河流。这两个地名在诗歌中代表了作者的离别与回归,象征着诗人对于故土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
  • “三益友”可能指的是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高卧九泉台”表达了对这些朋友深切的怀念以及对他们安息之地的敬意。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乱世之中,通过这样的作品来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 《挽邓知县友龙·其二》作为一首悼亡之作,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挽邓知县友龙·其二》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也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文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