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军器监簿周公子及 其一

人物丹丘秀,才华迈选优。
青藜行照坐,白玉遽成楼。
数不登知命,言犹见告猷。
词林根柢在,三凤看鸣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军器监簿周公子及》是宋代诗人廖行之的作品,表达了对周公子才华与命运的深切感叹。《挽军器监簿周公子及》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周公子才华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周公子不幸命运的同情。

该诗的作者廖行之通过其精湛的诗歌创作技艺,成功地将个人情感融入了对周公子命运的描绘中。诗中的“数不登知命,言犹见告猷”一句,不仅传达了周公子才华横溢但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机会的信息,而且透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这种对才华被埋没的感慨,在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体现了他们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

《挽军器监簿周公子及》中的语言运用也极富表现力。诗句“青藜行照坐,白玉遽成楼”形象地描绘了周公子才华出众、志向远大的情景,而“数不登知命,言犹见告猷”则展现了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和困惑。这种用词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既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又能够激发人们对周公子命运的深刻思考。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周公子个人的哀悼,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处境的一种反思。诗中的“学多应损寿,文富幸流芳”一句,暗示了学识和才能虽然可能给人带来短暂的荣耀,但在没有相应社会地位支持的情况下,这些才能往往难以得到真正的施展。这一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挽军器监簿周公子及》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古代文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对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推荐